8月18日,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“以奋进新时代,医心铸华章”为主题的广东省,庆祝2025年中国医师节主题文化活动,并现场揭晓,2025年广东省“最美医务工作者”名单。全省共20名医务工作者荣获此项荣誉。其中,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队员、我院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医师邹鹏被评为广东省“最美医务工作者”。
跨山渡海,做麻醉战线的生命守护者
在无影灯与监护仪交织的方寸之间,他用精准的麻醉技术为生命护航;在距离祖国万里的非洲大地,他以医者仁心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。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手术中心医生邹鹏,从汶川地震救援预备队员到援非医疗队骨干,从业二十余年始终践行着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誓言,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中国医者的使命担当。
跨越山海:用专业点亮非洲生命之光
2024年,邹鹏作为第13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成员踏上非洲土地。在医疗资源匮乏的中加友好医院,他既是麻醉医生,又是技术导师,更是医疗创新的开拓者。面对HIV患儿脐疝手术的麻醉难题,他创新采用喉罩全身麻醉技术,用药量少、苏醒快的特点既保障了患儿安全,又降低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。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加纳代表见证患儿术后苏醒时紧握的双手,不仅是对中国医疗技术的赞叹,更是对医者仁心的致敬。
在加纳的300多个日夜,邹鹏将中国麻醉经验与当地实际结合,开创性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。从腹直肌鞘到臂丛神经,10例新技术应用让术后镇痛更精准,40余台开放手术、15例腹腔镜微创手术的成功背后,是他无数次在超声屏幕前手把手指导当地医生的身影。当6名年轻麻醉医师在他的带教下首次独立完成椎管内麻醉时,邹鹏知道,这些“带不走的医疗队”将成为非洲医疗发展的火种。
攻坚克难:以创新破解临床难题
邹鹏的职业生涯始终贯穿着创新精神。面对麻醉后胃管置入难题,他发明的“胃管导引鞘管”将置管成功率提升30%,这项获国家专利的设计源于无数次深夜观察护理操作后的灵光乍现。在心脏手术麻醉领域,他主动赴外进修体外循环灌注技术,成为医院开展复杂心外手术的“麻醉先锋”。而他对术中唤醒麻醉技术的钻研,让脑肿瘤患者在清醒状态下配合神经功能测试成为可能——手术台上整齐排列的导管线路,是他留给护理团队最安心的“生命图谱”。
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,在援非期间更显珍贵。当超声设备短缺时,他凭借扎实的解剖功底完成“盲打”臂丛阻滞;遇到危重患者,仅凭触诊便精准实施深静脉穿刺。正如医疗队团队成员的感慨那般——“邹医生总能在有限条件下创造无限可能。”
薪火相传:做年轻医者的引路人
在麻醉手术中心,邹鹏被学生们称为“最想一起值班的老师”。他编写的千字《胃肠镜麻醉要诀》,用“一看二摸三推药”的口诀化繁为简,帮助年轻医生跨越理论到实践的鸿沟。疫情期间,他开设的线上麻醉讲堂吸引百余人次参与,从基础的生命体征观察到高级的循环管理策略,他用临床案例搭建起成长的阶梯。
在非洲带教时,他创新采用“模拟人+真人演示”双轨教学,将复杂的神经阻滞分解为可视化步骤。加纳医生约瑟夫至今记得,邹鹏为让他掌握超声探头角度,连续三天利用休息时间在B超室用芒果模拟解剖结构。“他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,更是对每个生命的敬畏。”约瑟夫的话道出了邹鹏的教学真谛。
仁心永驻:在平凡中铸就不凡
翻开邹鹏的工作日志,处处可见生命的温度:为孤儿院艾滋病患儿复查时特意准备的水果玩具,为华人义诊时自费携带的急救药品,给焦虑患者画的麻醉流程漫画……这些细节背后,是汶川地震时连夜整理麻醉急救包的担当,是二十年来6000余例手术零严重并发症的坚守,更是手机24小时为患者开机的承诺。
当被问及何以保持初心,他指着白大褂上的院徽微笑:“麻醉医生是手术室的‘生命守门员’,我们多一分细致,患者就多十分安全。”这朴素的话语,恰是对“最美医生”最生动的注解——在无影灯照不见的角落,用专业与仁爱默默守护生命的每一次脉动。
资料来源:宣传科 王雪 黄璇
初审:王雪
复审:麦壮炼
终审:郭军
聚富配资-聚富配资官网-配资业务-股票配资最新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